发放问卷1
发放问卷2
采访老师
5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筑梦青春,追梦成长”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公布了一项调研成果,64.71%的大学生经历过“气球式”社交。“气球式”社交成为青年人普遍遭遇的窘境。
“容易吹起,也容易泄气,戳一下就破裂,美丽却不长久,它反映了一种当今社会联系更为便捷,却难以有缓慢而深入的交往的社会现象。”这是年轻人对气球式社交形象的解释。大学生社交面愈加广泛,社交方式也逐渐丰富,不少同学遭遇昙花一现的“气球式”社交。针对“气球式社交”一词,管工院团队主要对南京仙林地区的多所大学展开分层调研,调研共收到300份有效问卷,结果显示,64.71%的大学生经历过“气球式”社交,71.12%的大学生不赞同这种社交方式。
大学生不赞同“气球式”社交的原因各不相同:69.17%的人认为这种社交方式难以收获真感情,57.89%的人认为这种社交方式用处不大且浪费时间,57.14%的人也表示这种社交方式是一种负担,需要在别人面前装样子。
“虽然没有听说过‘气球式’社交这个词,但了解后却发现自己也经历过这种社交方式。和认识的人聊得很畅快,团建活动也极少参加,参加了也几乎全程保持沉默,在游戏中可以和队友很亲密,但获取联系方式后却极少联系。”大二学生卞苏清表示,“自己知道这种社交方式有很大的坏处,但在网络发展迅速、社交多元化的现在,这种情况难以避免。”
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小凌也表示,“在每天手机不离手的交往中,几乎都是各自刷手机,全程零交流,在微信上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,更何况面对面交谈,更会出现无话题可聊的尴尬局面。微信里有很多参加活动时加的好友,活动结束后几天可能还会在朋友圈点个赞,但很快就会没有任何联系,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,也分不清谁是谁了,成了熟悉的陌生人。”
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袁军说:“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,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,车、马、邮件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’”目前大学生社交渠道很丰富,社交面看起来很广泛,但不少都是“蜻蜓点水”式的‘气球式’社交,而这种社交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,难以有缓慢而深入的交往。守护从前慢的美好,拒绝“气球式”社交,增强学生积极长久且具有支持性的社会交往的社交能力,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自助、互助的能力素质,同时可以营造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。”
(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)